地震灾害是综合性的灾害,特别是在大的破坏性地震灾害的应急响应和救援阶段,需要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集各种救援力量开展有序、高效的救援,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具有共同组织性架构和标准化的处理原则及工作程序,以便在应急处置阶段协调、整合、指挥、调度、布置各种不同的救灾资源,确保各项救灾装备及人力的有效运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2008 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出现了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造成现场应急救援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如地震救援现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识系统,造成同一个倒塌建筑物被不同时间抵达的救援队重复搜索的现象,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救助资源。再如由于缺乏实施紧急救援时的行为规范、明确的救援程序、分工和技术、技能、操作的标准工作程序,没有规范的检伤分类,不做现场必要的处置和治疗,将被救出的伤病员抬上救护车就转运,因而出现了延误抢救的时机,造成伤员二次损伤的现象。
近年来,我国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以“制订修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为核心内容的地震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建立了国家、省级、部分市、县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但是我国目前逐步建成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还是一些指导性和原则性的条文,它们离具体指导各部门、各岗位在地震灾害处置过程中有序、高效地活动,还存在一定的
距离。一个高效、实用和可操作的地震应急救援管理体系,需要在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及应急恢复等阶段有足够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由于我国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工作起步较晚,应急救援相关
标准规范的制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还缺乏针对我国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体系特点的系统化的标准框架设计。
责任编辑:李 北
发布编辑:徐青松